主页 > 神经内科 > 多动症 > 多动症病因 >

多动症不良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0-11-18 10:54:02 来源:北京军颐中医医院



  对儿童不良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的研究,早期主要从家庭成员相互作用的角度讨论儿童的“攻击行为”,实际上当初研究的“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些多动行为,包括破坏性行为、社会攻击行为等。一方面,阳性强化机制在儿童不良行为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当某种不良行为受社会注意并给孩子带来好处后,这种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如某种不良行为被他人忽视,不能给孩子带来好处时,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就会消失。父母对正常儿童不良行为的惩罚往往会减少其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父母的惩罚也可以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且这种行为一旦形成后,则可能日渐加重。指导不良行为儿童的家庭成员忽视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并非完全可取,有时也可能会强化这种不良行为。这表明阳性强化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儿童不良行为的形成机制。


  后来,有人提出儿童不良行为是阴性强化的结果。家长和老师常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提醒、责备、训诫、惩罚,试图改变孩子的行为,使其顺从。例如父母就儿童打断别人讲话、做作业不专心等问题提出要求,在孩子的努力过程中,父母常常以恐吓和不成功的惩罚来威胁孩子,却又时常被孩子执意不服从所激怒而失控。


  过后他们对自己这种语言或行为上的失控产生懊悔,在爆怒发作后,常以一种不适当的方式给儿童的行为予以宽容,从而强化了其这种不顺从的行为。另一方面,当父母对儿童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如打骂)后,儿童便在其他家庭成员面前也表现出这种不良行为(如打骂弟弟妹妹);如果儿童的这种行为表现方式能减少父母对他的惩罚,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在家庭内便作为他的一种应付方式被固定下来。


  可以说,儿童不良行为可能是阴性强化的结果,活动过多也可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习惯性行为。对行为的控制能力也可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若父母有精神病、酗酒和行为不端等问题时将影响儿童对其自身的行为控制,儿童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下降时则可能出现行为活动过多以及冲动攻击行为。


关键词:

疾病自测
就诊须知
预约挂号
医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