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闭症患者提问题的能力(二)
此外,使用类似的方法,教者可以训练自闭症儿童主动提出其他问题,如“怎么”、“在哪”、“谁的”或者“我可以玩吗”,等等。例如,当孩子通过上述程序学会了问“那是什么”的问题后,教者还可以用同样的玩具,再进一步教孩子提出“我可以玩吗”的问题。具体说来,在孩子问“那是什么”后,教者从口袋里拿出一辆玩具汽车。然后,教者可以用示范的方法提示孩子:“说‘我可以玩吗’。”当孩子重复了“我可以玩吗”的问题后,教者便马上把汽车给孩子并说:“你当然可以玩啦。”以后,教者再逐渐的撤消提示辅助,即等到孩子自己问“我可以玩吗”的问题后,才把汽车给孩子玩。如果达到这样的程度,自闭症孩子提问题的方法,就与其他孩子比较接近了。
美国自闭症学者GladysWiliams等人于2000年发表的一份实验报告,为上述方法的实际效用提供了见证。参加研究的两位自闭症女孩均为四岁。在实验开始前,两位女孩都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但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研究者先是准备了六十个小盒子,里面装有各种孩子喜欢的小玩具,如会跳的玩具青蛙等。
然后,一对一的干预开始了。研究者拿着一个小盒子并示范性地说:“那是什么。”如 果自闭症女孩重复了“那是什么”的问题,研究者便告诉她“这是个小青蛙”,并把玩具给孩子玩。接着,研究者又拿起另外一个盒子,重复上述过程。如果孩子连着两次都能够模仿大人问“那是什么”的问题,研究者便逐渐地减少辅助。例如,研究者不再示范“那是什么”的全部问题,而是仅仅提示问题的一半:“那是———”,让孩子接着说出那是什么”的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撤消辅助,自闭症孩子比较终可以学会主动地提问题。
在此以后,研究的目标转入到教自闭症孩子问另外的问题,如:“我可以看看吗?”具体说来,当自闭症孩子学会主动地提问“那是什么”后,研究者仅仅告诉她盒子里面的玩具的名称。但是,研究者并没有让孩子看到盒子里面的东西。然后,研究者用示范的方法提示孩子:“说‘我可以看看吗’。”当孩子重复了“我可以看看吗”的问题后,研究者便马上把盒子里的玩具给孩子并说:“你当然可以看看啦。”以后,教者再逐渐地撤消提示辅助,即等到孩子主动地问“我可以看看吗”的问题后,才把盒子里面的玩具给孩子。
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接受干预之后,这两位自闭症女孩都很快地大幅度提高了问“那是什么”和“我可以看看吗”问题的次数。不仅如此,当研究者把上述方法传授给两位自闭症女孩的母亲后,孩子们对妈妈同样地提了许多类似的问题。在干预结束十一个月后的随访中发现,这两位自闭症女孩仍然保持着这种提问题的行为特征3。研究者分析说,这种主动提问题的习惯,已经在自然的沟通中得到了强化。换句话说,自闭症孩子在提了问题之后,得到了大人的积极回应和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她们在以后会自然而然地持续提问题。
关键词:
上一篇:培养自闭症患者提问题的能力
下一篇:用语言行为教育模式培养自闭症孩子的会话能力